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投资者保护 > 投资学堂
私募行业发展获重要法律保障,投资者应关注那些方面?
作者:   发布日期:2023-07-25   字号:T|T

2023年7月,国务院发布《私募投资基金管理暂行条例》,这是我国私募投资基金行业首部行政法规。《条例》对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准入条件、私募基金托管机制、资金募集、投资运作、信息提供、行业自律、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作出了严格明确的规定。本次《条例》的出台,进一步提升了私募基金管理的法律层级,对规范私募机构行为,提高私募基金运作规范性,推动私募行业健康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积极的作用。那么,对于广大私募投资者而言,为构建良好市场生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应当关注哪些事项,做到哪些方面呢?

★警惕宣传套路。如私募机构通过公众传播媒体或者向不特定对象宣传推介,该行为已偏离了私募行业的目标投资者定位,且构成国家法规的禁止性行为,投资者应主动远离。如私募机构承诺保本、高收益、夸大投资项目前景,投资者应高度警惕,不可能“天上掉馅饼”,无论营销人员的口头承诺是否写入书面合同,都不可盲从轻信。此外,对于营销团队庞大,营业场所存在两个极端(超豪华装修或者无固定场所)的私募机构,其中很可能蕴含巨大风险,心中要多打几个“?”,不要参与。

★配合适当性管理。私募基金投资风险高,对于投资者的知识经验、心理承受能力尤其是收入资产要求高。为确保“将适合的产品提供给适合的投资者”,有关法规对私募基金设置了相应的门槛。个人投资者金融资产要高于300万或者最近三年年均收入高于50万元,单只私募基金投资要高于100万元。广大个人投资者切不可受非法机构蛊惑,通过“拼团购买”、“找人代持”,在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违规进入私募市场。

★投资前认真做好功课。当前,私募行业整体秩序向好,但各机构业务实力、规范水平参差不齐,投资者自身的理财需求也日益多元化、个性化。投资者可关注中国证监会及各地证监局网站对私募机构监管的通报,了解私募机构的合规性;积极关注主流媒体对私募行业发展动态的报道,选择资产实力、业务能力、发展方向、行业口碑与自身需求相适配的合作机构;详细阅读基金购买合同,尤其是关系到各方重要权利义务关系的重要条款,防止“踩雷入坑”,同时更好地满足自身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

★投资后持续关注。购买私募基金后,投资者要牢固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切不可当“甩手掌柜”,要持续关注私募基金的投资、运作情况,督促私募机构按约定披露相关经营财务信息。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向证券监管部门反映,涉嫌诈骗的,向公安机关报案。

 


收藏】【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