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勇担使命丨【二】《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源头活水与价值启示——溯源习近平同志在闽金融论述与实践》
一、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理论渊源和鲜明特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努力把握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持续推进中国金融事业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奋力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一)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理论渊源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重大论断,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根本遵循,也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提供了思想指引。
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的中国化实践。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坚持的方法论。“必须立足国情,从我国实际出发,准确把握我国金融发展特点和规律,不能照抄照搬”“我们要深化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立足中国实际,走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等重要学说构建了包括货币、信用、银行、资本等范畴的金融理论,深刻揭示了金融的本质、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把握中国不同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科学研判金融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形势,创造性开展金融工作,在实践创新基础上推动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一系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国金融发展注入守正创新、向善向上的文化基因,为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和发展金融事业提供了丰富精神滋养。
走在世界前列的普惠金融实践,是对“民为邦本”的有力践行;绿色金融彰显“天人合一”的中华传统文化理念;“居安思危”“量入为出”等传统治理智慧转化为金融领域的审慎监管原则……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既遵循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又体现中华文化鲜明特征。这正是“两个结合”在金融领域的生动实践和具象化表达,构筑起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独特优势。
(二)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鲜明特点
经过多年探索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呈现出“政治性与专业性的有机结合”“效率与公平的协同推进”“自主性与开放性的动态平衡”的鲜明特点,在服务国家战略、促进共同富裕、防范系统性风险、赋能全球金融治理等方面开辟了独特路径。
1.政治性与专业性的有机结合:党管金融的治理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金融治理上升为国家战略能力建设。
政治性与专业性的有机结合,是党管金融的治理密码。一方面,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党中央牢牢掌握金融工作领导权,确保金融发展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尊重经济运行和金融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用“八个坚持”对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基本要义作出精辟概括,其中“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位列“八个坚持”之首,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最本质的特征,彰显中国金融发展最大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
从具体实践看,中国通过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构建起党领导金融工作的全方位制度体系。2017年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以“一盘棋”的思维和手段来维护国家金融稳定;2023年中央金融委员会和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的组建,进一步强化了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一体制创新,既确保金融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又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供了组织保障。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始终坚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原则也始终贯穿于金融工作的发展当中。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到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从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到强调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从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一系列改革发展举措体现出党中央对金融规律的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坚持”明确了金融工作怎么看、怎么干,既有世界观又有方法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金融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中国的金融工作坚持政治性与专业性的有机结合,既避免了西方金融自由化的无序状态,又克服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僵化弊端。正因如此,中国的金融改革发展成效显著,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风险防控水平不断提高。
2.效率与公平的协同推进:“金融为民”的价值坐标
统筹效率与公平,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注重效率与公平的协同推进,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倡导金融公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在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过程中,中国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水平,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服务需求。中国金融业已从单一的存贷款功能发展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化金融体系,配置资源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持续增强。
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的同时,中国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金融需求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创新金融扶贫体制机制,有力支持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持续深化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建立健全存款保险制度、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等举措,构建保护人民群众财产的“安全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既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生动写照,更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同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金融发展道路的显著区别。
3.自主性与开放性的动态平衡:大国金融的战略抉择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坚持自主性与开放性并举,既立足自身实际,具有适合中国国情的鲜明特色,又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稳步扩大制度型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
坚持走自己的路,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上下求索得出来的经验总结。中国特色金融事业必然也要“走自己的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既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具有适合我国国情的鲜明特色,与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质区别。我们要坚定自信,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完善,使这条路越走越宽广。”
与一些西方国家主张的金融业过度膨胀、脱实向虚的发展路径有着重大区别,中国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一定要把金融搞好”“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不同于西方“事后灭火”的监管模式,中国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增强风险防控的前瞻性,提出“对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
要实现由金融大国走向金融强国的目标,不仅要坚持自主性和独立性,也要借鉴国外先进的金融理念和手段,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稳妥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要提高金融业全球竞争能力,扩大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A股和债券市场被纳入全球指数;发起成立亚投行、新开发银行等……中国金融业在世界金融版图中的分量愈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