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勇担使命丨【七】时间轴丨习近平同志的福建金融印迹
印记一:为金融体制改革探路
推动成立国内首家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厦门国际银行的诞生是中国金融史上的一次重大创新,首开中国银行业战略引资先河,是中国金融早期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在厦门国际银行成立的开幕典礼上,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希望厦门国际银行越办越好,希望厦门特区进一步发展与港澳、与海外朋友的友好往来,并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合作。
改进农村金融服务。1989年7月19日,习近平同志来到下党乡时,当地行政村还没有农村信用社。在习近平同志的嘱托下,当地金融部门及时完善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和涉农金融服务,当年即指导将下党乡信用站升格为下党乡信用社,充实了人员和技术力量,为下党乡填补了金融服务空白。此后,福建全省人行系统积极谋划和创新农村金融工作,为农村地区居民提供诸多种类的基础金融服务,推动福建在全国较早实现了“金融服务不出村”。
1988年底,宁德发生一起“倒会”事件,涉案金额超过亿元。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对治理民间标会、维护金融稳定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三点要求:一是不要随意定性标会问题,要按证据办事。二是政府"会票”不能发。要重视民间调节方式在此类事件处理过程中的应用。三是强调各级政府要加强力量,深入细致做好群众工作,控制事态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在习近平同志的领导下,宁德各部门迅速采取措施,有效遏制民间“标会”乱象,维护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
“借外债搞基建”托举厦航。厦门航空初创阶段面临“地无一寸、房无一间,没飞机、没机组”的困境。厦门市政府成立厦门机场扩建工程科威特贷款领导小组,习近平同志不仅亲自“挂帅”担任组长,而且“出征”多轮谈判,最终争取到1800万美元的贷款,解决了机场扩建的燃眉之急。此后为了解决厦门航空飞机、人才短缺问题,习近平同志协调由厦门中行进行担保,向美国波音公司租借了2架飞机用于初期运营,还协调支持厦门航空从部队的飞行员和飞机维修人员中引进专业人才,托起了厦航一飞冲天的“翅膀”。
印记五:“敲开银行门,盘活万重山”
按下福建林权制度改革启动键。为改变广大林农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的状况,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采纳并推广将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从林地集体所有权中独立出来,且归属林农的创新做法,并作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林改的方向是对的,要脚踏实地向前推进,让老百姓真正受益”等重要指示,为福建林改一锤定音、明确方向。沿着习近平同志指引的方向,我国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取得突破,“敲开银行门,盘活万重山”的美好愿望如今已枝繁叶茂。
作为首批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1988年8月成立的兴业银行在草创之初募资困难,参与筹建的员工一度上街摆摊吆喝售卖股份。当时,习近平同志刚刚来到宁德任地委书记。面对省政府鼓励各地市积极入股兴业银行的号召,属于“老、少、边、岛、穷”地区的宁德积极响应,从紧张的财政中拿出300万元认购兴业银行股份。从1988年诞生至今,兴业银行实现了从地方性银行、区域性银行、全国性银行、上市银行、现代综合金融服务集团的多级跨越。